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重點/讀書心得
ISBN: 9789573268468 書名: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(原文書名:Bounce) 作者:Matthew Syed (桌球選手、體育作家) 在 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?(心得) 裡就提過「專精必須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」,這本書有更深入的說明,並討論高手(尤其是體育方面)的相關科學發現。 評: 是否建議讀:想當職業選手的人、對科普書有興趣的人建議讀 是否建議買:無意見 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 一萬個小時的練習,或者換算成每天3小時x10年,才能達到高手級的專精,不過有個條件: 刻意練習才有用 最近也看到一篇文章 勤能補拙的神話 ,講得是一樣的事情: 與你現在相同水準的練習無法幫助你提昇水準,要刻意提高練習水平才會進步 。 然而這個過程不見得都是快樂的,應該說,地獄特訓 本來就不是有趣的過程 。 大腦的兩種系統 學習新技巧的時候用的是大腦的外顯系統,此時前額葉皮質區(Prefrontal Cortex)是活化的狀態,但經過一段時間,技巧化為內隱,這個控制功能會移轉到與觸覺有關的基底核(Basal Ganglia),也就是「 這已經不是用腦子記了,是用身體記住啊! 」。運動選手這麼做有兩個好處:第一是可以將多個複雜的技巧整合成一組,不用多想就可以使出來,第二是可以空下注意力來思考大局、策略。 如果到一個程度後就不再刻意練習,也就不會到達高手境界了,例如「駕車」:很多人都開車開10年以上了,看似天天有「練習」,但是顯然並沒有人人都變成職業賽車手。這就是因為只在現有水平練習,也許足以一邊開車一邊想聊天、哼歌、想事情等等,但離高手還很遠。 所以 想成為高手級的話,就要不斷的挑戰目前辦不到的事情 ,不斷挑戰失敗直到突破為止(例如練習完美的90度過彎?XD)。不過,高手並不是完全拋棄「自動導航模式」,平常需要刻意的去練習,但真正比賽的時候則要開自動導航模式(才能空下注意力來思考策略)。 附帶一提,「在很多行業裡,工時長短和工作績效沒有太大關係。如果缺乏高度專注力,單靠經驗仍舊無法產生卓越的表現。」,也就是工時長不見得學比較多。 天才 vs. 成長心態 1978年Carol Dweck做了個實驗,讓這一群小朋友寫考卷,前8題蠻簡單的,後4題突然變很難,這時候小朋友就出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