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機,單純的力量 重點與讀書心得 (上)
ISBN: 9789570316445 書名:動機,單純的力量 (原文書名:Drive) 作者:Daniel H. Pink (趨勢寫手) 用獎金、獎勵、懲罰來操縱員工曾經在工業時代很有效,但是對現代知識工作者卻是有害的,解決辦法是營造「為內在動機而工作」的環境,如何做到?本書提供了一些理論跟建議... 評: 是否建議讀:嚮往以內在動機工作的人可以讀 是否建議買:無意見 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 蘿蔔+大棒 vs 內在動機 「蘿蔔+大棒」的基本概念就是:給你獎賞,你就會拼命工作,給你懲罰,你就會改掉工作效率不佳。但這個理論真的這麼完美嗎? 獎勵越多,表現越爛? 1969年Edward Deci的實驗:找來兩組大學生,玩Soma Cube這種益智遊戲,中途休息時間他會躲到雙面鏡後觀察學生們會繼續把玩,還是看起雜誌?(研究室內有準備),他設計了以下的待遇: A組:第一天無酬 → 第二天有獎金 → 第三天又變回沒有 B組:從頭到尾都沒有酬勞 B組在休息時間繼續把玩的狀況一直都很穩定,甚至有成長(但不顯著),而A組在第二天非常積極,符合我們的常識。但第三天情況變了,A組被告知今天沒錢發獎金了, 休息時間繼續把玩的時間瞬間掉到比第一天還糟糕! 意味著你若想依表現給獎金,只消一次就足以養成不給錢就擺爛的壞習慣。 1945年Karl Duncker設計的 蠟燭問題 ,這個問題困難點在於 功能固著(functional fixedness) ,簡單講 就是因為死腦筋才會想不到解答 。後來有人做了延伸的實驗:如果付錢鼓勵他們快速解題呢? 結果如你所猜想的,是的 ── 有獎金誘因的實驗組,解題時間反而較久 ,足足多了三分鐘多! 懲罰越多,表現也越爛? 2000年Uri Gneezy跟Aldo Rustichini的研究,托兒所因為家長接小孩遲到很困擾,如果祭出遲到罰金會改善嗎? 實施罰金後,遲到家長人數穩定成長 。「反正罰錢嘛,我用錢交易更多的時間,完全不用不好意思,那就大方的遲到吧」 不能獎勵、又不能懲罰,那到底是要怎麼樣! 靠外在的獎勵或懲罰驅動的,叫做外在型(eXtrinsic),既然又不能獎勵、也不能懲罰,那只好求內在(Intrinsic)啦~(附帶一提,簡寫為X型跟I型) 前提